bat365中文官方网站(中国)App Sto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教育 > 培养方案 > 正文

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

培养方案

2017级自然保护与生态环境类培养方案

来源: 日期:2018-10-22点击:

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设农业资源与环境、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林学3个专业。按“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进行招生,定位于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重德育、强能力”的复合型高级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专门人才,服务社会民生。学生入学后在第1学年完成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大类课程结构体系中公共课程和基础课程学习。第2学期学院根据国家和社会人才需求情况、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志愿情况分专业,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在3个专业中可选择到环境生态大类中1个专业完成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学习,授予农学学士学位。其中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学年设立“光炯创新实验班”。 “光炯创新实验班”按照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培养方案执行。

一、专业简介

(一)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前身是1951年成立的“土壤农业化学”专业,经侯光炯院士等几代教师励精图治、艰苦创业,办学水平日益提高,目前已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本专业以资源环境需求为导向,以“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社会急需”为原则,以服务农业生产为中心,以环境生态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为评价指标,建立起符合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体系、课程体系和教学实验体系,将学生培养成为农业生产、环境生态建设、资源合理利用、农业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并重的新型专业人才。本专业毕业生能在农业、土地、环保、农资等部门或单位从事农业资源管理及利用、农业环境保护、生态农业、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

  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是多学科结合的交叉性学科,于2001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重点建设学科,其主要任务是解决我国对国土资源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所提出的关键理论与技术问题,在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安全和水土资源开发与保护等方面有着宽广的研究和应用领域。

本专业成立于1990年,是重庆市重点学科。专业培养具有水土保持学、森林培育学、生态学、生物学、土壤学、农田水利工程、土地资源管理等方面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流域综合治理的原理和方法,掌握运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防治水土流失与荒漠化方面基本技能,掌握生态环境建设及水土保持规划、水利工程技术及水土保持信息管理技术等方面理论知识和技能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三)林学专业

林学专业自1998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0年获林学专业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我校林学专业的设置,立足西南,面向全国,在正规beat365体育官网的建设、课程的开设和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具备良好的条件。本专业培养具备森林培育林木遗传育种、经济林开发利用、森林病虫鼠害防治与检疫、野生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知识,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能在林业农业环境保护和管理等部门从事森林培育森林资源保护与恢复、森林生态环境建设的科学技术人才,以及从事林业技术推广与应用、产业经营、科学研究与教学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

()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备扎实的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较强的文化素养及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进行农业资源与环境质量的定性定量分析与评价,掌握提高水分、养分、土壤、生物等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与方法,具有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对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及退化防治等宏观管理与决策能力,熟悉国内外在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方面的新进展,能在政府部门、农业管理部门、企事业、科研、教育、规划等单位从事农业生产、环境生态建设、资源合理利用、农业持续发展等领域的保护、开发、管理等方面工作的技术革新者、管理者、决策者、企业家等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地学、化学、生物学、环境学及农学基础,接受土壤学、植物营养与施肥、资源调查与信息管理、土壤农化分析与环境监测、土壤改良技术、环境质量评价和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农业资源高效和可持续利用、对农业资源和环境进行信息化管理及区域开发等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和身体素质。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毕业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1、具备一定的哲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学、美学与艺术、心理学等方面的人文社科知识;

2、掌握扎实的数理化、地学、生物学、计算机外语等知识;

3、掌握土壤农化分析与环境监测、植物营养的研究方法、科学施肥与农田水分管理、土壤工程技术、农业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资源调查与信息管理、土壤规划与制图、农业环境保护、生态修复与重建、环境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理论与方法技术;

4、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熟悉我国资源利用与管理、环境保护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资源与环境的科学前沿及发展趋势;

5、掌握扎实的科学研究方法,具备求实创新的意识,在农业生产、环境生态建设、相关规划设计、环境监测与评估、资源合理利用、农业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具有良好的综合分析素养和价值效益观念;

6、具备现场调查、基础资料收集、定量与定性分析以及文献查阅与综述的能力;

7、掌握科技论文、各种文书、报告等的基本写作方法,具备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8、具备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团队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具备国际视野和与时俱进的现代意识;

9、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生活习惯,能正确处理人际交往关系;

(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备扎实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较强的文化素养及逻辑思维能力,掌握流域综合治理和荒漠化防治规划的原理和方法,掌握运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防治水土流失与荒漠化方面基本技能,掌握生态环境建设及城市水土保持的规划设计、水土保持与水利工程技术、信息管理技术等方面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理论前沿、应用前景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具有水土保持学、土壤学、植物学、水力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科学等交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毕业后能在水土保持、水利、林业、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农业等部门从事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和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规划、设计、施工、监测、监理、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概预算编制、预防、监督以及国土环境整治与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高级工程技术与应用管理人才

培养要求: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教强的数学、物理、化学和计算机科学方面的知识,掌握一定的人文社科基础知识。

2.掌握水土流失与荒漠化防治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理论前沿和应用前景。

3.掌握流域综合治理和荒漠化防治的原理和方法;掌握运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防治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的技术体系。

4. 掌握城市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的特点,能够完成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了解施工和监理方面的知识。

5.掌握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的监测、评价、预防、监督的方法、程序和技能。

6.熟悉我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相关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标准。

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流域治理、荒漠化防治、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8. 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

(三)林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备森林培育、林木遗传育种、森林生态、森林经理、林业遥感、森林病虫鼠害防治与检疫、水土保持与防护林建设、野生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木本粮油经济林栽培、林果产品加工等方面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生态环境建设及城乡林业规划设计、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森林生态保护与恢复工程技术、林业信息管理技术等方面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森林保护与恢复理论前沿、应用前景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毕业后能在林业、农业、环保、国土绿化、水土保持、景观设计、政策法规等部门从事森林培育、森林资源保护与经营管理、质量认证、森林生态(湿地)环境建设、国土绿化、种质创新与遗传改良、经济林良种繁育和种植、加工等部门或企事业从事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复合型管理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要求学生学习森林培育学(包括林木种苗、经济林栽培与森林经营)、树木营养学、林木遗传育种学、森林土壤学、森林生态学、森林病虫鼠害防治与检疫、经济林开发利用、野生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城市林业、城市森林与景观规划设计、森林康养等基础理论知识,接受林木良种选育、森林培育、森林资源调查规划与管理、森林病虫鼠害防治与检疫、林火管理、林特副产品开发利用、森林生态环境保护、城市森林与景观规划设计、森林康养的基本训练,具有独立从事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景观规划设计、森林培育与管理、森林资源保护、森林生态环境建设管理、林业遥感与信息技术等林业生产和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备扎实的数学、化学、外语、计算机、人文社科等基础知识。

2.掌握林学、生物学、森林保护学、环境科学、林业遥感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3.掌握土壤理化性质分析、森林生理生化分析以及森林资源的调查、动态监测和评价方法;掌握林木良种选育、林木栽培抚育、森林病虫害防治与检疫以及林特副产品加工利用的技术。

4.具有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森林培育、林特副产品开发利用、森林资源监测、森林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林业信息技术、城乡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技能。

5.熟悉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森林生态环境建设、森林资源保护和国土绿化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6.了解国内外林学学科理论前沿、生物工程技术应用前景、林业科技发展趋势及林业生产发展动态。

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从事科学研究的实际工作能力。

8.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

三、学期与学制

学期:每学年分为秋季、春季和夏季三个学期,夏季学期为选择性学期。

学制:标准学制4年,学习期限为3-6年。

四、毕业学分与授予学位

毕业学分:

1.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毕业学分不少于165学分,授予农学学士学位

2.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毕业学分不少于165学分,授予农学学士学位。

3.林学专业:毕业学分不少于161学分,授予农学学士学位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学位

 五、核心课程

  (一)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土壤学及土壤地理学、植物营养与施肥、土壤调查与制图、土壤农化分析与环境监测A、土壤农化分析与环境监测B、农业环境学、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

(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

土壤侵蚀原理、水土保持工程学、水土保持林学、水土保持农学、水土保持规划学、水土流失及荒漠化监测与评价、水土保持实验。

(三)林学专业

生态学、林木病理学、 森林昆虫学、林木遗传育种学、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森林培育学。

六、主要实验及实践教学要求

  (一)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主要实验:农业微生物实验、土壤学及土壤地理学实验与实习、植物营养学实验、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实习、土壤肥料指标分析测试、农产品品质分析、土壤调查与制图技术方法、环境检测与评价、测量技术、地质地貌学实验与实习。

实践教学要求: 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独立进行分析测试能力;培养学生根据测试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培养学生撰写分析和评价报告的能力。

     (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

主要实验:土壤侵蚀原理实验、水土流失及荒漠化监测与评价实验、土力学实验、水力学实验、水文与水资源学实验、水工制图实验、水土流失实验、3S 技术及应用。

实践教学要求:通过各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实验的一般理论和方法,并了解实验在水土保持行业中的具体应用方法与技巧,为学生更进一步掌握专业知识,掌握高新技术在专业中的应用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林学专业

主要实验:森林植物识别实验、土壤理化分析实验、植物生理生化实验、林木种子品质检验、林木遗传育种实验、森林生态因子观测、森林资源动态监测、野生经济植物加工与利用、森林资源信息采集处理等。

实践教学要求:根据不同年级的课程教学进度安排课堂实验、实习和课外实践活动。以课堂实验为基本途径,以多门课程联合教学实习为综合实践途径,从低年级开始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引导、鼓励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充分利用校外实践基地,积极开展林业生产实践、森林资源调查及开发利用、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科研项目为载体,鼓励学生结合其毕业论文参与研究,培养科研能力,树立实事求是的人生观。 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七、课程结构与学分分布 

课程类别

学分

比例(%)

备注

通识教育课程

必修课

农业资源与环境

41

24.8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24.8

林学

25.5

选修课

农业资源与环境

6

3.6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3.6

林学

3.7

学科基础课程

必修课

农业资源与环境

49

29.7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35.5

21.5

林学

45.5

28.3

 

专业发展课程

必修课

农业资源与环境

24

14.5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21.5

13.0

林学

16.5

10.2

选修课

农业资源与环境

32

19.4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48

29.1

林学

39

24.2

综合实践课程

专业实习

 

8

 

 

学年论文(设计、作品)

 

0

毕业论文(设计、作品)

 

4

社会实践

 

1

个性化选修课程

 

 

 

 

跨专业全校选修,作为通识教育选修或专业发展选修学分

自主创新学习

科研学分

农业资源与环境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林学

10

 

科研学分可替代专业发展选修课程学分,技能学分、实践学分可替代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学分,创业学分可替代专业发展必修课程学分和专业发展选修课学分。具体的认定和替换按学校相应规定执行

技能学分

实践学分

创业学分

选修课占总学分的比例

农业资源与环境

38

23.0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54

32.7

林学

45

28.0

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

农业资源与环境

46.5

27.7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45

27.3

林学

41

25.5


八、课程计划(请点击下载查看)2017级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类教学计划表.xls

 

九、说明 

1、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专业分流时间是第二学期末,分为农业资源与环境、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林学3个专业;

2、本次培养方案的执行时间:本培养方案从2017级学生开始执行。

3、本次修订培养方案的负责人和参加人员。

负责人: 石孝均、陈宏

参与人员:李振轮、陈晓燕、刘芸

 

 

地址: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

邮编:400716

电话:023-68251249

bat365中文官方网站

西大资环研究生会

青听资环

西大资环B站

版权所有 @2022bat365中文官方网站

XML 地图